忍辱愿一嗔恚不起

來源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groups/480180928746210/permalink/2101073543323599/

師尊老大人曰:忍辱愿:
修者放下自我之性,平而待之,和而處之;,平和待處見自性,規範自律天行健。
曰:修道士,如人入火不焚,入水不溺,只因心氣平和也。
大學云:「為人君止於仁,為人臣止於敬,為人子止於孝,為人父止於慈,與朋友交止於信。」
仁敬孝慈信人之本懷,而遭逢違逆,便使此懷成疑而缺損,此今人之迷思也。
然有道之士能盡己之性,以召喚人性之本源,不為事難而受制。
位於人前,應盡攜後之德,如有違犯不順,能秉仁德感之,故為人君止於仁;
位於人後,應盡遵前之道,如有無理之執,能秉敬慎諫之,故為人臣止於敬;
位於人父,應盡劬勞教育之職,如有忤逆不肖,能秉大愛化之,故為人父止於慈;
位於人子,應盡憂疾孺慕之思,如有訓責教誨,能秉孝義受之,故為人子止於孝;
位於朋友,應盡互信互愛之任,如有怨悔矛盾,能秉義理規之,故為人友止於信。
此仁敬孝慈信,在遭遇困難褒貶之時,總會打折扣,但修行之士,能秉慈愛忠孝仁義為立身之智勇,才能成就諸難,在本位責承上,能悉力勉之而克服諸難。
忍讓非畏葸,乃至智之表現,因眼光遠距;
包容非膽怯,乃至仁之德業,用徹悟人生;
柔和非懦弱,乃至勇之精神,因浩然充塞。
忍辱之心滅星星之火,防一切外障。
佛家言:「柔和忍辱衣」,在懦所言:「仁敬孝慈信」等一切綱紀便是。
此為忍辱愿一嗔恚不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