禮最早的解釋是履

來源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groups/480180928746210/permalink/2078657995565154/

院長大人曰:四、禮最早的解釋是履,是步伐、是行動,人與人的聯譽就是禮的深層結構,你在你所處的人身位置中去履行,使這段因緣漸漸越來越完善的過程,就是修身的工夫。
好,先講解。
院長大人曰:我該做的,我不敢不做;我不該做的,我不敢做,這就是我的宗旨,來自於一個本我。假如我只是一介眾生小人,那我也沒有所謂的戒與禮可言;但我若是一位修行人、辦道者,那我就不可不用菩薩戒來要求自我。
何故說禮與戒產生於人際的深層結構呢?
因為外在一切,一旦與我發生聯譽,便突顯出我的位與我該省思我的表態。
事不關已則避,不想惹禍生煩,這只是眾生普遍的保身相,但對菩薩來講已經犯戒;
愛惜自我所有,慳吝財法不施,這只是眾生普遍的自私相,但對菩薩來講已經犯戒;
讚揚自己長處,批評他人短處,這只是眾生普遍的比較相,但對菩薩來講已經犯戒;
懶惰懈怠停頓,安於飽食終日,這只是眾生普遍的凡夫相,但對菩薩來講已經犯戒;
人若冷面對我,我便冷面待他,這只是眾生普遍的報復相,但對菩薩來講已經犯戒。
菩薩就是慈悲的化身,所以
人家有建議時不接納他,人家責備時不感謝他,人家怨惱時不關心他。
人家說話時不傾聽他,人家生病時不照顧他,人家錯講時不諫正他。人家起疑時不溝通他,人家結氣時不理會他,人家嫌疑毀謗同修時不解釋導正他。
就是離了菩薩慈悲的本懷,就是犯了菩薩戒,就是失了菩薩位。
菩薩乃是攝一切應知之法,渡一切應渡眾生,乃願與一切眾生皆為同修,
而能同處、同時、同心、同見、同戒、同道、同解脱、同感一靈,
這是不外其人、不外其事、不外其物。
這等心量是天下眾生皆與我同此靈性,即是聖人之本性,如此即為菩薩戒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