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道是為了解開生命的謎題,學術是為了解除生活的難題。

 來源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groups/480180928746210/posts/6542251859205723/

悟禪師兄曰:

道是一種生活而不是思想,如果你修道變成在研究一種思想,那你就成為修道在研究學說,學說比真理還容易讓人接受,就好比雜誌比聖經還搶手。是不是呢?

但是,

學道是為了解開生命的謎題,

學術是為了解除生活的難題。

所以,

學道會較著重於精神、心靈層面的領域,學術則會著重於生活遇到各種難題的解決方法,就有所謂的文明、科技和發明。

所以兩個不同的發展之下,如果只有學道,會變成往後只著重心靈,但面臨生活的實際層面卻無法做一個妥善解決。

只有學術的話,往後面臨自己心靈的困境,卻無法突破,因為只懂得解決事情的人,未必懂得解決自己心靈的問題。所以兩者是相輔相成的。這樣大家明白嗎?

不過,科學可以證道,但科學不是道,科學只是道的另外一種顯現。

找到修行的訣竅及樂趣

 來源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groups/480180928746210/posts/6542256782538564/

院長大人曰:

一位運動家有時候偶爾會在比賽中領會到運動精神,就像追求信仰者感受到虔誠的可貴。

運動家在無數次的練習中持續不斷,運動的微妙處與精神會在其身上顯露,而忘我於運動精神裡。

音樂家也亦同,在熟練曲調之後,會領悟到彈奏音樂的精華,自此以後,他已不再是操控樂器者,而是音樂精神讓他流露美妙音樂,他便成音樂精神的工具。

天人合一,融入道中也是如此;不是你掌控某個信念,而是你與其合而為一。

路邊乞丐受寒、受凍,他也樂在其中;

修持苦行者滴水不沾,他也樂在其中,

你無法詮釋是瘋狂還是虔誠,因為各自在本分上已領會到微妙玄深之處,已找到其中樂趣。

如今,

修行者在本位裡,仍然不安本位;在溫馨中,依舊受凍乞憐;在優裕中,還是吶喊不足。

這十足表示,

本身尚未找到修行的訣竅、尚未嚐到修行的樂趣。

點傳的職務、存在及責任

來源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groups/480180928746210/posts/6543192135778362/

 師尊老大人曰:

為師提醒你們:

點傳的職務是延續慧命的落實,不是權位範圍的象徵;職務若只是權位的象徵,思名不思命,這個道場就必淪為爭議的道場,而非正義的道場。

點傳的存在是傳遞神聖意志,不是傳達個人意識;若只是個人意識,及利不及義,這個道場必將淪為利益的戰場,而非成就聖賢的杏檀。

點傳的責任是帶後學前進聖賢國度、是接引後學的天使,因此,後學不是你所擁有的專有物、附屬品;道親也是個個體,他有思想,身為點傳的你們,就是想辦法引導道親明理信修。

你希望你死了以後,存活的人為你哭哭啼啼比較好,還是為你放炮恭賀?

來源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groups/480180928746210/posts/6543195412444701/

 院長大人曰:

好,最後一個問題問各位。

你希望你死了以後,存活的人為你哭哭啼啼比較好,還是為你放炮恭賀?你希望哪一種?(放炮)

等一下。

放炮恭賀有兩種:

一種是恭喜你成佛了,

一種是快樂「你這個人已經消失在這世界上,天下太平了」。

而哭哭啼啼也有兩種:

一種是你的德行讓他們惦念著、讓他們懷念著,有一種依依不捨的感覺;

但另外一種哭哭啼啼是你欠了他一屁股債,所以他沒有辦法討回來了。

你要哪一種?

目前你們的心情是什麼樣的心情呢?

來源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groups/480180928746210/posts/6543200835777492/

 師尊老大人曰:

目前你們的心情是什麼樣的心情呢?

跟第一天看到為師的時候與早上剛看到為師的時候,這三種心情一樣嗎?(不一樣)

那麼現在的心情有沒有更自在?(有)

雖然自在,不過不要打瞌睡。為師接下來就繼續跟你們研究,以孔子的修身過程和大家做個參研,好嗎?(好)

師尊老大人曰:

子曰:「吾十有五而志於學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順,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。」

如今,身為修道人,應該將孔聖人一生的修道歷程作為自我鞭策的方針。

所謂志於學者,乃知人是宇宙大我的進化過程中,某個目的的具像化。

人來到世上都有使命,業是一個學習的目的之產物,是給你一個擴展知識的機會,讓你看到缺陷,再去試著了解。故修道人在一切業來業心的時候,當下須有志於學的活力。

學術更當學道,因為學術者,總希望得到他人的讚譽,而學道者,卻是追求屬靈的報酬,只是自性滿足而已;

學術者,總想藉所長換取輕鬆的際遇,而學道者,卻是要承擔上天更大的要求與更多的工作。

更大的要求與更多的工作從不使辦道人員感到無力,反而是不要求、不工作會令人心靈萎縮。

論學的重點,在思辨、更在實踐。

這是要讓你從「知道」轉變成你「會」。

知道水的壓力、浮力、張力,讀懂一切水的原理的人,並不代表他會游泳,

「知道」游泳的人還是會溺水,「會」游泳的人,才能真的徜徉於水中、樂在水中。

所以修道人要常常問自己,我是知道修道還是會修道?

該學該做的只有去學、去做、去經過,你才真的會。

師尊老大人曰:

志於學接下來是什麼呢? 

師尊老大人曰:

志於學的下一個是什麼?你們怎麼看來看去?再複習一下。十五而志於學,三十然後呢?那麼志於學的接下來是什麼?

師尊老大人曰:

所謂立者,是要讓「活著」這種狀態產生質的轉變,讓生命不僅僅只是活著就好。

有言曰:「各路兵士可以轉營,堂堂將帥豈能變節。」

所以一個人的位立在何處,就要建立相同重量的格。

十種令人容易保持距離的人─

一、自以為了解他人,喜歡揣摩他人心思,總覺得他人心態有問題的人。

二、潛意識中的警察,總是不自覺監視,想糾正別人的人。

三、順人語氣說話,無主見也沒有建設性的人。

四、什麼事都要求照他的意思、方式,事必躬親而強勢的人。

五、對自己不了解的事,或沒參與的事,卻亂下評語的人。

六、諉過居功,覺得他人會好都是因為自己,誇張自我價值的人。

七、疑神疑鬼,不能放手放心,不能信任人的人。

八、我行我素,不在乎他人感受的人。

九、總覺得事事不公平,環境有問題,處處怨天尤人的人。

十、道聽塗說,謠言轉播,不能為自己講的話、做的事負責,想到就說就做的人。

大家看這十種人令不令人討厭呢?怎麼不回答?(討厭)

討厭人的人,終必被人討厭。

雖然人不應該只追求被人喜歡,但是被人討厭的人,是沒有辦法幫助別人的。

勸人或罵人之所以有效,也是因為對方願意接受你。

德不孤,必有鄰,如果一個人修到最後,越修越孤單,沒有人要理你,那還叫有德性嗎? 

我執的強烈意識,與個人主義的突出表現,會讓你的群眾關係與家庭關係都不和睦,因為這種人,只會要別人尊敬自己、順從自己,而他卻不願意去理解他人、尊重他人,這樣的人將沒有立足點。

君子為天地立心,為生民立命,遠大的未來就建基於紮實的現在,大家共勉之!

師尊老大人曰:

所謂不惑者,乃破除癡與痴的障礙,要不障於疑,也不障於知。

一位鑑賞家的毛病,不在於他的評鑑力太差,而在於太厲害。

其實每一個作品都不可能讓作者與觀者毫無距離。

而人論斷的習性往往陷入自以為是,所以就看不見人或事或物的價值。

唯有不囿於自我之心的人,才懂得欣賞並接受人事物的恩賜。

道學是一種心學,唯有能了解他人、欣賞他人、並滿足他人心靈的人,才能降服頑固懦弱的眾生。

修道不是一種生活方式,而是一種生活態度。

世間沒有一種生活方式可以絕對的說能救人,但卻有很多生活態度可以確定真的能救人。

用信任救人,用傾聽救人,

用誠懇救人,用坦蕩救人,

用謙卑救人,用恒心救人,

用包容救人,用積極救人,

用一種好的態度、對的態度救人,同時也是救自己。

師尊老大人曰:

所謂知天命者乃確知我究竟為何而存在。

宋明之大儒常問:顏子所學何所樂?

確然,縱觀顏子一生,世俗所肯定的價值,福、祿、壽、財等等,他一點也沒沾到邊。

但是他卻每一天在心境上,思想上都有飛躍似的進步。 

孔子說他是語之而不惰者。又說:「吾見其進也,未見其止也。」

顏回所體現的價值,就在於在最壞的客觀條件下,體現最充實、光輝,而且真善美從無暫停間斷,達乎極致。

修道人當如斯乎!

師尊老大人曰:

大家修道修得快樂嗎?

顏子那樣的條件,都能夠如此的快樂、自足,那你們的環境、你們的條件還有什麼讓你們不快樂的呢?

師尊老大人曰:

所謂耳順者,乃外在感官都成為自性靈糧的資源,而非障礙、非敵人。

試想伊甸園之中亞當、夏娃為什麼失去了純真喜樂?

因為意識開始作用,色聲香味觸法、眼耳鼻舌身意的啟動,人就受感官慾望所遮蔽、所左右。

梵歌云:「眾生的黑夜正是自律者清醒的時刻,而眾生清醒的時候就是內省聖者的黑夜。」這裡所講的眾生就是意識感官,而自律者、內省聖者就是玄關。

唯有守住真如,不流於滔滔慾望之人,才能到臨終都不被污染。

善用感官為自性主人增福修慧,無論是聽的或說的皆是如此。

譬如話語本是用來祝福、用來創造的,每一句話語都有它獨特的能量,從你自性流出就能改變某件事。

太初創世紀時創造的每一個步驟都是「上帝說」。

上帝說要有光,就分了晝夜。

上帝說要有水,就分了海陸。 

上帝的話能成就一切,修道人由自性說出來的話也是一樣。

能到這個境界的也只有聖人了。

師尊老大人曰:

大家把孔夫子的修道步驟聽了幾個步驟去了呢?(五個)

師尊老大人曰:

那你們還想聽最後一個嗎?(想)

其實最後一個很簡單。你們想,孔夫子前面五個都做到了,他是不是聖人了?

在這個時候他已經是聖人了,聖人的心,所以從心所欲當然不踰矩。

因為他用聖人的心來做一切事、來想一切事,自然都是聖人的成就。那為師還需要再多加解釋什麼嗎?

最重要的是,賢契們要常常的反觀自己是什麼心。

從心所欲這四個字裡最重要的字就是這個心。

你從凡夫心所欲的就是凡夫,你從盜賊心所欲的就是盜賊;

你從菩薩心所欲的就是菩薩,就是救人、就是渡世;

你從聖賢心所欲的就是聖賢、就是模範、就是標竿、就是準則。

當然一個人的心常常在變,所以大家可以從自己的欲、自己的希望去常常的反省自己是什麼樣的發心。

你們說你們清口以後希望怎樣呢?

你們用什麼心來清口?

你們有什麼樣的愿想要達成呢?

這時候大家好好想一想。

想一想今天從道成肉身一直到後面的志於學、而立、而不惑、而知天命、而耳順最後從心所欲不踰矩。 

這每一個環節都是修身、都是修心、都是要往一位佛菩薩的路上去走。

希望你們都能夠明白這些,也都能好好的發心,好嗎?(好)

色、酒、煙、錢、忿怒

來源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groups/480180928746210/posts/6543205165777059/

 師尊老大人曰:

「色」如心靈的脂粉,它為戀色者的心靈施予瞬間的化妝,讓你有欲罷不能之力,同時你亦跌入無底的黑洞,自生自滅。欲將紙張燃燒成灰燼,易如反掌,但是,慾望不可能這麼快就燃燒成灰燼。每當煙雨中,花便呈現矇矓的美,因此也是最引誘人,當你想看清它,你必然受引誘了。而當你看清它以後,也必須付出代價,其代價就是燃燒你的純真。

師尊老大人曰:

「酒」如精神的催眠師,它為嗜酒者的心靈施予睏盹的催眠,使你有天沉地浮之感。然而做兩次小孩的,不僅僅是老人,醉漢亦然。

「煙」如命運的巫師,它為煙癮者的命運施予恍惚的圈套,讓你有千依百順之行。所以人們偶而會想要迷迷糊糊,但又不敢沉入夢鄉,就此產生了吞雲吐霧。師尊老大人曰:

在人生之旅中,「錢」固然是不可缺的,但錢非代表一個人的價值。如果人習慣用錢的多少來衡量一個人的價值,人們就可以追求金錢,而無所不為了。許多人在財富到手時,不但無意脫離惡行的唆使,反而向種種更大的惡行進軍,因此,反勝為敗。財寶如火,你認為它是最有用的僕人,剎那間,它就搖身變成最可怕的主人。

師尊老大人曰:

「忿怒」對自己有如侵蝕心靈的鹽酸,對別人只不過是石火電光。輕易的發怒,表示你還幼稚得無法駕馭自己。因為忿怒這種武器,具有恐怖的魔力。每一種武器,都由人們使用,唯獨這種武器,是它在不知不覺當中使用你。唯有自制,方能打敗它。是故

言語正到快意時,便截然能忍默得;意氣正到發揚時,便翕然能收斂得;忿怒、嗜慾正到沸騰時,便廓明能消化得。

此乃成功者之開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