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groups/480180928746210/permalink/2896046843826261/
《師尊老大人於元月三日上午八點五十一分臨壇現身教育》
師尊老大人曰:各位賢契們,大家好。(師尊老大人好)大家坐下。(感謝 師尊老大人賜坐)
師尊老大人曰:一步踏入公元兩千年,是新世紀的開始也將是你們新的起步,
聖凡無分同樣是跨入新世紀,但願爾等能以真理而自我洗塵,莫讓氣數降臨世間而洗劫。
好嗎?(好)
回答的聲量若仍然如此低沉,能夠渴望在新起步當中有新的回轉之機嗎?
師尊老大人曰:前兩日過得還安穩嗎?(安穩)
否知天地間世紀的轉換中不是安就是險,幾日不分日月可曾想過自己是否仍舊停留在以前,即使有險也視之而不見,當知轉換日月,自心的提昇也當由以前轉換過來,不然何謂天增歲月而人增壽呢?
師尊老大人曰:如今有幸參與聖會,雖以自清人才的身分而進入班中,但是大家要確認將來扭轉時勢的主人也是你們,希望能夠有名也有實。可以嗎?(可以)
師尊老大人曰:世間的過年過節只是足慶不足賀,
不論慶的是年還是節,只不過徒增罪業;究竟賀的是昇還是墜,二者明朗有別;
所以對眾生而言,過年過節足慶不足賀,反之以聖賢言之,必然足慶亦足賀。
何為生活?無非活生生的經過;何謂經過?不外一步步的突破,
世人的生活與經過最講究的是心情,而新一代最講究的是創意,
今處在日新月異的歲月中,心情與創意各有好有壞,所以分別出時代轉向的不同氣氛。
當今聖賢的作為或許被注目為異類,然其卻能出類拔萃,
並不以心情與創意來主宰自我的生活與未來的過程。
因此本身必先明白自己是聖賢中的另一類,還是眾生中的另一類?
從此才可以決定過的是年是節或是超出以前,是昇是墜或還是站在原點。
解釋。
師尊老大人曰:漫長的路途要先看前面或者看後面呢?
善惡的環境是要站在左右或者中間呢?
使命的承擔是義無反顧或者觀前觀後呢?
誠敬的生活是先有諸人或者先存諸己呢?
師尊老大人曰:自古出將入相是有一人之下、萬人之上之尊,
是有肝膽塗地、出生入死之榮,即所謂將相之尊榮,
斯時縱無宰輔之尊卻有正義之榮,其不離公天下。
欲遠謀廊廟之路必先認清眼前之目標,於後近觀所需而實踐,方能遠者無慮、近者無憂。
境雖有善惡,但必立善惡之中以至無善無惡,而弗立於惡之中或善之中以致可善可惡,
如是善者無驕、惡者無棄。
當今大任擔承忌諱觀前觀後而顯兒女情長之扭態,莫忘義無反顧否則反使英雄氣短,
如此才能毅然決然而無藕絲牽纏。
聖賢生活必能從寬先有諸人、從簡而後諸己,
是以為人先者必為人而不顧己、為己而不忘他人,故將相者乃公天下為本。
解釋。
師尊老大人曰:辦道人員因為不敢做所以不熱絡,雖然不怕官但是卻怕管,今後必然滌蕩此風氣,
縱使不敢做還是要嘗試做,縱使不熱絡還是要嘗試合作;
縱使不怕官但仍然要有敬意,縱使怕管但自身言行始終還是要懷誠敬,
這才有君子的氣魄,也才能進入聖賢的行列中。大家明白嗎?(明白)
師尊老大人曰:承領,現在準備讓班員用餐。
師尊老大人曰:拿到後就開始用餐。
師尊老大人曰:各位賢契們,大家午安。
師尊老大人曰:課程後半段的時間是大家所擁有,當然也由個人來運用,為師懇切的盼望大家能確確實實聽清楚真理所蘊藏的意義,並且能認清自我未來的責任、使命。
能夠做到精神一再振作嗎?(能)
師尊老大人曰:生活中憬悟:
從來道高一尺、魔高一丈,假若魔高一尺、道高一丈,即所謂邪不勝正矣;
或有兵來將擋、水來土掩,反之兵多將寡、水來土崩,則難說人定勝天矣。
故修士之生活環境乃佛魔並行、道劫並降,
佛主教、魔主考,道主昇、劫主降,此中不得無惺悟矣!
當知生活之教必有聖賢行徑也,斯能知天之所為、知人之所為;
生活之考必有琢磨之行徑也,可以其素養知無所不知,能以其行行無所不曉;
如此佛魔並降則因遂心遂意而教而考。
或許生活有道昇之者與,或許生活附累以劫而降之者與,
只因身在火宅受其成形而與物相刃相靡,
故若終生勞役以為道生其可至矣,那麼終日役役傾覆可知矣!
因此道劫並降分別聖凡,而佛魔並降乃與身同行,
故生活憬悟當以德勝不德,如此則不能為能。
解釋。
師尊老大人曰:生活中啟示:
一朝不祥可知一日之不祥,一夕之喜悅可見一寐之喜悅;
吉凶者蘊於生活以為謎,若能以一朝之不祥改造一日之喜悅,則吉凶者以為寓,
氣象相引乃命運所致,於此當有超脫氣象之自我啟發,當有理氣相別之自我隱示。
物有本末,事有終始,本立道生者斯末方及,肇始立基者唯患無終,
故一切事與物周遭詳而易見。
修道之人是否忘本以逐末、是否有始而無終?
古來史實或有明點暗示人有賢、有不肖,
賢者內有賢父兄、外有賢師友,不肖者內懷無盡憂、外有未知患,
然內外之賢歟可使人亦賢歟,一人之賢也可使內外皆賢,不肖者亦復如是。
如此啟示寓於事物,事物之啟示了然見之於身。
解釋。
師尊老大人曰:生活中涵養:
人之心目中必有自以為最過分者,然也許此人為天所憐惜;
有自以為最投緣者,但也許此人為天所憤怒,
所以應知自身若有所認為即生對待。
人各有情,愛惡皆情所致,
若善我者吾善之謂之理所當然,不善我者吾不善謂之理所自然,此人定招怨怒。
假使人善我而能自認受寵若驚,並復以敬之;
人不善我而自認規律不足,還更以省之,此人必人人皆善之。
是以好惡不驚、毀譽不損謂之有涵,順逆不避、親疏不別謂之有養,
是非圈內終不為所動方稱君子,恩怨隙縫智不為所阻方為明哲,
因此人際須以和為重,重和者而人必尊。
解釋。
師尊老大人曰:生活中取捨:
真真假假令人輾轉反側,對對錯錯令人昏頭轉向,所以阻擾生矣。
有親情必有直接之阻擾,若親情中擺出人性之大倫,當如之何?
有友情必有間接之阻擾,若友情中擺出人性中之大義,當如之何?
有私情必有剪接之阻擾,若私情中擺出人性之利益,當如之何?
若問如何,情與理不易察也,然而情與理正眼觀之焉有負面作用?
故論大倫、大義、利益在己何傷?但須知負面之影響將有正面之衝突,
緣於此,必知藥乃治人之良方亦是良性之毒品,
取捨之中以節為大則守節必真,只因真人方有真智。
解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