悟禪師兄曰:
在聽大家回答問題、互相討論的時候,都會聽到一句話:
「凡事都要中庸之道。」對不對?而且也會附帶一句「這沒有所謂的對不對,看當時的情況」。
[你們想,這樣對嗎?]
「凡事都要中庸之道。」對不對?而且也會附帶一句「這沒有所謂的對不對,看當時的情況」。
[你們想,這樣對嗎?]
悟禪師兄曰:
本來一個事理通徹的人,搞到模稜兩可,結果回答一句:「看當時的情況就好。」這樣修辦道會不會很糟糕呢?
中庸之道,不是一個西瓜切成兩半,取中間這一部份;不是向東、向西兩條路,而選中間的草地。而是權衡利弊、審時度勢、察顏觀色、通情達理的圓融作為。
本來一個事理通徹的人,搞到模稜兩可,結果回答一句:「看當時的情況就好。」這樣修辦道會不會很糟糕呢?
中庸之道,不是一個西瓜切成兩半,取中間這一部份;不是向東、向西兩條路,而選中間的草地。而是權衡利弊、審時度勢、察顏觀色、通情達理的圓融作為。
悟禪師兄曰:
不要錯解了中庸之道。一件事情,決策有兩種,中庸之道不是就是把兩種混合在一起,叫做中庸之道;或者是決策的兩種各取其一,混合在一起,叫做中庸之道,這些都是錯誤。
不要錯解了中庸之道。一件事情,決策有兩種,中庸之道不是就是把兩種混合在一起,叫做中庸之道;或者是決策的兩種各取其一,混合在一起,叫做中庸之道,這些都是錯誤。
近來道場整頓、轉型,常常提到「心靈」兩個字,有時候後賢請益前輩要怎麼做,前輩者都一句話:「一切唯心,看心就好,形相不是重點。」這樣正確嗎?
這種情形會產生抽象的思考模式,而越疏離現實生活得失。
因為
太過注重形相,叫做著相;
太過講究心靈,叫做頑空。
這種情形會產生抽象的思考模式,而越疏離現實生活得失。
因為
太過注重形相,叫做著相;
太過講究心靈,叫做頑空。
悟禪師兄曰:
以後不要什麼事情不論對錯,就只有一切唯心。論對錯不是不對,而是要論的有理、論的不執著、論的能夠服人。否則,要當一位菩薩,難道是對錯不分嗎?
如果你逃避是非、對待的世界,以此存心的話,你將陷入不明不白、也對也錯的苟且生活。
以後不要什麼事情不論對錯,就只有一切唯心。論對錯不是不對,而是要論的有理、論的不執著、論的能夠服人。否則,要當一位菩薩,難道是對錯不分嗎?
如果你逃避是非、對待的世界,以此存心的話,你將陷入不明不白、也對也錯的苟且生活。
為什麼?
師兄我只講三句話:
缺德事未必觸法犯刑,就是因為未必觸法犯刑,才是日習不覺的大缺德。
善惡極端人人易見,而似善非善、似惡非惡才是大惡。
「忠奸」二字有誰自知?自知自己半忠半奸呢?
就這三句,你們仔細去想想。
缺德事未必觸法犯刑,就是因為未必觸法犯刑,才是日習不覺的大缺德。
善惡極端人人易見,而似善非善、似惡非惡才是大惡。
「忠奸」二字有誰自知?自知自己半忠半奸呢?
就這三句,你們仔細去想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