覺悟的心

 來源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groups/480180928746210/permalink/3269155746515367/

終極價值 學為聖賢

最近隨手翻閱明代大儒王守仁(王陽明)的生平與他的著作《傳習錄》,從文中可以看出,他從小就展現出不同於世人的志向。

西元1483年,王陽明(十一歲)在中國北京的私塾讀書。有一天,他一本正經地問老師:「何謂第一等事?」這相當於是在問「人生的終極價值」是什麼?

他的老師吃了一驚,因為從來沒有學生問過他這樣的問題。但他還是很快作出了堅定的回答:「當然是讀書做大官啊!」

王陽明嚴肅地看著老師說:「我認為不是這樣。」頓了頓,一臉鄭重地繼續說道:「我以為第一等事應是讀書做聖賢。」

西元1496年,王陽明(廿四歲)在會試中再度名落孫山。有人在發榜現場未見到自己的名字而嚎啕大哭,王陽明卻無動於衷。大家以為他是傷心過度,於是都來安慰他。

王陽明臉上略過一絲滄桑的笑,說:「你們都以『落第』為恥,我卻以落第『動心為恥』。」(註1)

​遭貶貴州 不憂艱苦

在卅四歲時,王陽明遭遇了人生最大的挫折。當時,明朝最昏庸的皇帝明武宗朱厚照執政,歷史上數得著的壞太監劉瑾專權營私,禍亂朝綱,那些正直不阿的大臣都被排擠致仕,給事中戴銑因為勸諫皇帝殺劉瑾而被打入大牢,王陽明也因為其上疏求情而觸怒劉瑾,被打入大牢後杖責四十,打得王陽明一度昏死過去,後又將他貶為貴州龍場驛丞。

貴州龍場驛丞,簡言之,就是一個縣裡的招待所所長。但那地兒其實根本就沒有什麼招待所,連房子都沒有!龍場那會就是一當地土著山民居住的一個小村落,自古以來就是蠻夷之地,自明代開始才設置有行政區。說的話都聽不懂,「可通語者,皆中土亡命」,就是能夠聽懂交流的人,都是些中原地帶亡命之徒逃亡到那裡的。沒辦法,王陽明就和那幫亡命之徒、當地的土人們生活在一起。

剛開始,土人們還想把王陽明給殺了,後來這些人就夢到神仙的告誡,很快就同王陽明相處甚好。王陽明在這個地方找到了桃花源的感覺,蓋了小茅草屋,教土人們學些基本的文化常識,中國古人認為「聖人」就是這個人走到哪兒,周圍的人就會變好,例如:堯舜禹、孔子,包括近代的納爾遜·曼德拉,連他蹲監獄時,那些獄卒都能跟著變好。王陽明在當地就是行聖人之為,不過龍場驛的生活環境還是很艱苦,服侍他的僕人壓力大到都得了憂鬱症,整日臥床,反過來,王陽明還得伺候他的僕人,安慰他。

龍場悟道 聖人處此

雖然如此,每當夜晚來臨的時候,他總會覺得死亡的威脅會來臨,他知道劉瑾不會放過他。王陽明發現自己還有怕死的心,就非常困惑,他就想自己為什麼還怕死。於是,在屋後弄了一個石墩子,每天在石墩子上打坐參悟。有一天夜裡,他突然就手舞足蹈跳起來了,特別高興,他頓悟了,說了一句特別重要的話:「聖人處此,更有何道」,意思是「每個人心中自住著一個聖人,何必從外面去苦苦尋道」呢?這句話就代表龍場悟道精神。(註2)

王陽明的龍場悟道,在思想史上非常重要,因為傳統成就君子之道就有兩種不同的修行法門,第一條路徑是:向外求聖賢,簡言之,就是向諸佛菩薩、聖人賢人和成功者學習,透過他們成功的方法,不斷地向他們學習、靠攏,就可以改變自己不好的行為,進而提昇自己的心性,這條路徑是比較容易的途徑,因為有學習的典範。

另一條路徑就是:向內求諸己。就是成聖成賢的條件,不是向外求,而是改向內求:因為所有成聖賢的條件是「本心俱足,不假外求」。

致知光明 一生無憾

​王陽明一生的工夫,就在找出自己光明的本心,在這樣的基礎上,他提出「致良知」、「知行合一」等修行工夫,並提出著名的陽明四句教:「無善無惡心之體,有善有惡意之動,知善知惡是良知,為善去惡是格物。」這句話的意思是:心,作為一客觀存在的主體,本來無善、惡可言,是一本來空靈清淨之物,就心體本來而言,是沒有善惡的。然而,人只要有意念,心就動,心動就不可能是中性的,心動產生意念,意念不是向善就是向惡。二是指人的心中一旦有「善」或「惡」,心就不再平靜了,就會有「動」。這是因為「善」和「惡」都是有「意」的,心一有「意」,就有所指,就將產生慾望。所以,人只要心動,只要一有意欲,就必然相伴而出現善或惡。

當善惡已經存在的時候,分清善惡就非常重要。此時判別的標準就是自己的良知,如果能分清孰善孰惡,這就是良知;如果不分孰善孰惡,就是沒有良知。

當良知發動之際,就可以透過為善去惡的工夫,將本身的惡革除,行所當行,回復到無善無惡的心體。

王陽明五十七歲,農曆十一月廿八日夜,從一個美的出奇的夢中醒來,他讓人幫他更換了衣冠,倚著一個侍從坐正了,就那樣坐了一夜。

第二天凌晨,他叫人把弟子周積叫進來。周積匆忙地跑了進來,王陽明已倒了下去,很久才睜開眼,看向周積說:「我走了。」

周積無聲地落淚,問:「老師有何遺言?」船裡靜得只有王陽明噝噝的呼吸聲。王陽明用他人生中最後的一點力氣向周積笑了一下,說:「此心光明,亦復何言。」王陽明用一生,印證他的言行,展現了本心光明無礙。

師尊慈訓 覺悟的心

王陽明的一生在心上做工夫,和活佛師尊慈訓《覺悟的心》其實是相印相證,引之如下:佛性的作用,是一顆「覺悟的心」,常去找出自己的問題,提昇自己的反省能力。徒兒要想:「講課能不能幫助我修道?」為什麼會愈講愈沒東西?因為沒有在修道了。為什麼沒修? 因為沒提升,為什麼沒提升?因為沒反省,若用「人心」去反省,是反省不出東西來的。這是內心的問題啊!六祖惠能大師說過:「常自見己過,與道即相當。」咦!大家都耳熟能詳,也是聽到快膩的一句話,但這當中,是不是意味著徒兒對這句話已經麻痺了呢?

​徒兒們現在是不是正在背道而馳?趕緊回頭是岸吧!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。徒兒要好好地修修自己啊!若能真正的「念念自淨其心」,這樣修道才得力啊!才能夠真正的事半功倍喔!明白嗎?為師希望徒兒們的修道,能夠互相鼓勵,互相肯定,這樣才有朝氣,才有活力。給自己信心、力量,為師也會賜予信心、力量,只要徒兒有心,只要徒兒願意,為師也願意牽著你們走,只怕徒兒不把為師的話給牢記。

​今天為師所指示這番話,並不只是對你們說;凡是想要修道的人,甚至點傳師,都得要好好的參悟為師今天所說的話,警惕自己!勉勵自己!提醒自己!督促自己!咱們要腳踏實地的精進自己,修己度人。人各有優點,不用去羨慕,我們修道是「見賢思齊」,而不是「見賢思擠」。修道要有正確觀念,要有正知正見,正念正行;最重要的,要珍惜自己的優點,不要摧殘自己的信心。

路,要去走,才能夠到達,坎坷的路,要靠自己去填平,崎嶇的路,要靠自己去應變。考驗來臨,要自己去琢磨,困難的事,要驗你們的智慧。所以大家別再停頓了!一心了愿去吧!為師就不再多說。能夠體師之心,奮勇修辦,這才是為師貼心的好徒兒,要再接再厲。

日暮西山!別再貪戀,貪玩貪享受,該是整好裝備,走向回家路的時候了!為師也會一路陪伴你們。徒兒這一個路可要保重。徒兒得有自知之明,要潔身自愛,最重要的是要懂得「莊敬自強」。別再分心恍了神,一步錯步步錯,再回頭已百年身。到那時才來後悔就真的來不及。徒兒也別怕別人的嘲笑、怕別人瞧不起,為什麼徒兒們怕別人的眼光和看法呢?那是因為你們把假的當真!難怪愈修愈鬱卒,愈修愈煩惱;愈修愈走不出來!

雖然先天上每個人條件都有不足,但是只要後天肯努力,為師相信徒兒們一定能夠戰勝自己,突破自己,這才是真正的勇者!(註3)

同修互勉 立人達人

師尊所言「是一顆『覺悟的心』,常去找出自己的問題,提昇自己的反省能力。」告訴吾輩,我們都要向內求,去尋找自己的良知本心,也就是一顆「覺悟的心」,有了「覺悟的心」才能知是知非,找到自己的問題,然後將之改過,不再犯錯,如此才能一步一步向更高處走,更能將自己提昇到聖賢的境界。

願與各位前賢、同修相互勉勵,攜手向前,讓彼此能夠優入聖域,讓社會更加祥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