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groups/480180928746210/posts/4839207772843482/
#五蘊
五蘊出處:佛教用語。梵語 pañca-skandha,巴利語 pañca khandhā。
意譯:蘊又譯為陰或聚,有積聚的意思,意指人類存在的基本要素。佛教將蘊分析成五種基本元素,又作五陰,陰是蒙蔽、賊害的意思,能蒙蔽、賊害人的性德。
1、色蘊(梵 rūpa-skandha),「色」代表整個物質世界統稱為色。「蘊」代表蒙蔽的意思。就是因為物質的世界來蒙蔽真理,這個現象就叫做色蘊。
2、受蘊(梵 vedanā-skandha),感受、領納的意思,身心器官與外界接觸時,肉體上與精神上所產生的感受作用,分為苦受、樂受、不苦不樂受。
3、想蘊(梵 sajjñā-skandha),就是我們的想像、思考、推理、判斷。
4、行蘊(梵 sajskāra-skandha),是指一切經過想像、思考、判斷之後,而做出決策的意志作用。
5、識蘊(梵 vijñāna-skandha),
《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二》:「云何建立識蘊?謂心、意、識差別。」其中,第八阿賴耶識為心,第七末那識為意,前六識為識,是即總稱此八識為識蘊。
#五蘊皆空
莊嚴經言:「色如聚沫,受如水泡,想如陽燄,行如芭蕉,識如幻化。」
色:即是眾生的色身(肉身),沫即水沫。謂沬因風吹水成聚,虛有相狀,體本不實。以譬喻眾生色身亦如聚沫虛假不實也。
受:即領受之義,水泡即浮漚也。謂水因風動,或因物擊,須臾即沒。以譬眾生所受苦樂之事,亦如水泡起滅無常。
想:即想念之義,陽燄即日光也。謂遠望曠野,日光發燄,如水溶樣,而實非水,渴者想為水故。以譬眾生之妄想,亦如陽燄,本無實體,因念成想,皆是虛妄也。
行:即造作之義。謂芭蕉體是危脆之物,無有堅實。以譬眾生造作諸行,亦如芭蕉之虛脆而無堅實。
識:即分別之義,幻事即幻術之事也。謂如巾為馬,幻草木為人,皆幻力所成,本無實體。以譬眾生 識心分別諸法,皆隨境生滅,亦無有實也。
#轉五蘊成五分法身
六祖曰:「何期自性本自清靜,何期自性本不生滅,何期自性本自俱足,何期自性本無動搖,何期自性能生萬法。」
這是惠能祖師明心見性悟道所說的話。但是還沒有明心見性要如何呢?
佛很慈悲,後來又講 「轉五蘊成五分法身」。五分法身:身亦聚集之義,即戒、定、慧、解脫、解脫智見也。謂眾生若能持戒、修習定慧,行諸淨業,則能轉此五蘊色身,而為五分法身也。
#轉色蘊成戒身
五根不著塵、境而達本性清淨,即心中無非無惡、無嫉妒、無貪嗔、無劫害(劫取、偷取)的戒香。謂眾生若能持戒堅固,得身清靜,戒身成就,此即轉(五根)色蘊而成戒身也。
#轉受蘊成定身
一切六受不與塵應即正定也。眾生若能修習無漏禪定,則根塵純淨不應,離諸散亂,此即轉六受蘊而成定身。定香(即睹諸善惡境相,而心無善惡境相應見惡勸化,見善不嫉是謂定(慈悲包容)。對任何事情是非故意不亂(死定)。
#轉想蘊成慧身
自性通明無礙即智慧也。謂眾生若能了悟諸妄想皆是虛妄,則心意性地明淨,照了無執,此即轉想蘊而成慧身也。
心意性地明淨,照了無執,此即轉想蘊而成慧身也。
#轉行蘊成解脫身
解脫即自在之意,自心無所攀緣,不思善、不思惡、自在無礙、名解脫香,眾生若能不作諸業行為,則脫離其牽累束縛而得自在,此則轉行蘊而成解脫身。
#轉識蘊成解脫知見身
知屬智知,見屬眼見,即性智法眼自在照了也。謂眾生若能以自性,照了識心皆是虛妄分別,則無生之智眼,自在明了。此即轉識蘊而成解脫知見身也。
無劫害(劫取、偷取)的戒香。謂眾生若能持戒堅固,得身清靜,戒身成就,此即轉(五根)色蘊而成戒身也。
#院長大人曰
懺悔本不受控於時間、空間、人事或物境,乃於每個當下心心懺過、念念悔罪。
懺入潛藏意識,以能淨盡見於道;悔至佛性圓明,以能安然合於天。
懺悔即是時時觀心,證得佛道之根本處。
經云:「三界之中,以心為主。若能觀心,究竟解脫;不能觀者,永處纏縛。」
又云:「一切眾生,不觀自心,流轉生死大海之中。
諸佛菩薩能觀心故,度生死海,至於彼岸,諸佛如來,法皆如是。」
是以觀心處,不從清淨地觀,乃在煩惱地行。何以說?
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,卑濕淤泥乃生此華。
而煩惱泥中乃有眾生起佛法耳,又如植種於空,終不得生;糞壤之地,乃能滋茂。
於此翻種之時,即有諸多善惡種子現前,我人非因此對己種種生起怨恨、恐怖、輕視等之心,更須藉助種種資糧,解開心內無明眾生所執相,而實地度脫無量。
心經云:「觀自在菩薩,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」
須知,苦厄本不存有,因心而造、因識而現,方有無量無邊之劫難,故須誠如經中所言,需著力於覺知本來佛性,佛性原是自在無礙之真體,以此行深深至無我處,了了頓悟何者為有、何者為無,方可真正超生了死。
故觀心第一步先需種下慈悲之種子,憐憫眾生所受之苦,認識其因果關係,皆因由我之無知,令其罪惡深重,故我願認罪、我願悔改。
#三天主考曰
天鼎地爐,奇考無所不在,出於心、入於境者,決成墜之關鎖也。白陽比之紅陽之福恩大;火宅比之出家其考多得繁。素質低靡,所以 皇天設考,於斯覺焉!孰知低靡,不能成就高貴,萬境捫心即是,著相則非,悔改者,當自中振作,日後但憑良心道志。
六祖云:「對境心數起,菩提作麼長。」是何言耶?湛靈我心如鏡,雖紛紛擾擾,情不動也;拋離春秋,跳開冷熱,道不戀情,來也由他,去也由他。這段話,好自體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