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你們的心情是什麼樣的心情呢?

來源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groups/480180928746210/posts/6543200835777492/

 師尊老大人曰:

目前你們的心情是什麼樣的心情呢?

跟第一天看到為師的時候與早上剛看到為師的時候,這三種心情一樣嗎?(不一樣)

那麼現在的心情有沒有更自在?(有)

雖然自在,不過不要打瞌睡。為師接下來就繼續跟你們研究,以孔子的修身過程和大家做個參研,好嗎?(好)

師尊老大人曰:

子曰:「吾十有五而志於學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順,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。」

如今,身為修道人,應該將孔聖人一生的修道歷程作為自我鞭策的方針。

所謂志於學者,乃知人是宇宙大我的進化過程中,某個目的的具像化。

人來到世上都有使命,業是一個學習的目的之產物,是給你一個擴展知識的機會,讓你看到缺陷,再去試著了解。故修道人在一切業來業心的時候,當下須有志於學的活力。

學術更當學道,因為學術者,總希望得到他人的讚譽,而學道者,卻是追求屬靈的報酬,只是自性滿足而已;

學術者,總想藉所長換取輕鬆的際遇,而學道者,卻是要承擔上天更大的要求與更多的工作。

更大的要求與更多的工作從不使辦道人員感到無力,反而是不要求、不工作會令人心靈萎縮。

論學的重點,在思辨、更在實踐。

這是要讓你從「知道」轉變成你「會」。

知道水的壓力、浮力、張力,讀懂一切水的原理的人,並不代表他會游泳,

「知道」游泳的人還是會溺水,「會」游泳的人,才能真的徜徉於水中、樂在水中。

所以修道人要常常問自己,我是知道修道還是會修道?

該學該做的只有去學、去做、去經過,你才真的會。

師尊老大人曰:

志於學接下來是什麼呢? 

師尊老大人曰:

志於學的下一個是什麼?你們怎麼看來看去?再複習一下。十五而志於學,三十然後呢?那麼志於學的接下來是什麼?

師尊老大人曰:

所謂立者,是要讓「活著」這種狀態產生質的轉變,讓生命不僅僅只是活著就好。

有言曰:「各路兵士可以轉營,堂堂將帥豈能變節。」

所以一個人的位立在何處,就要建立相同重量的格。

十種令人容易保持距離的人─

一、自以為了解他人,喜歡揣摩他人心思,總覺得他人心態有問題的人。

二、潛意識中的警察,總是不自覺監視,想糾正別人的人。

三、順人語氣說話,無主見也沒有建設性的人。

四、什麼事都要求照他的意思、方式,事必躬親而強勢的人。

五、對自己不了解的事,或沒參與的事,卻亂下評語的人。

六、諉過居功,覺得他人會好都是因為自己,誇張自我價值的人。

七、疑神疑鬼,不能放手放心,不能信任人的人。

八、我行我素,不在乎他人感受的人。

九、總覺得事事不公平,環境有問題,處處怨天尤人的人。

十、道聽塗說,謠言轉播,不能為自己講的話、做的事負責,想到就說就做的人。

大家看這十種人令不令人討厭呢?怎麼不回答?(討厭)

討厭人的人,終必被人討厭。

雖然人不應該只追求被人喜歡,但是被人討厭的人,是沒有辦法幫助別人的。

勸人或罵人之所以有效,也是因為對方願意接受你。

德不孤,必有鄰,如果一個人修到最後,越修越孤單,沒有人要理你,那還叫有德性嗎? 

我執的強烈意識,與個人主義的突出表現,會讓你的群眾關係與家庭關係都不和睦,因為這種人,只會要別人尊敬自己、順從自己,而他卻不願意去理解他人、尊重他人,這樣的人將沒有立足點。

君子為天地立心,為生民立命,遠大的未來就建基於紮實的現在,大家共勉之!

師尊老大人曰:

所謂不惑者,乃破除癡與痴的障礙,要不障於疑,也不障於知。

一位鑑賞家的毛病,不在於他的評鑑力太差,而在於太厲害。

其實每一個作品都不可能讓作者與觀者毫無距離。

而人論斷的習性往往陷入自以為是,所以就看不見人或事或物的價值。

唯有不囿於自我之心的人,才懂得欣賞並接受人事物的恩賜。

道學是一種心學,唯有能了解他人、欣賞他人、並滿足他人心靈的人,才能降服頑固懦弱的眾生。

修道不是一種生活方式,而是一種生活態度。

世間沒有一種生活方式可以絕對的說能救人,但卻有很多生活態度可以確定真的能救人。

用信任救人,用傾聽救人,

用誠懇救人,用坦蕩救人,

用謙卑救人,用恒心救人,

用包容救人,用積極救人,

用一種好的態度、對的態度救人,同時也是救自己。

師尊老大人曰:

所謂知天命者乃確知我究竟為何而存在。

宋明之大儒常問:顏子所學何所樂?

確然,縱觀顏子一生,世俗所肯定的價值,福、祿、壽、財等等,他一點也沒沾到邊。

但是他卻每一天在心境上,思想上都有飛躍似的進步。 

孔子說他是語之而不惰者。又說:「吾見其進也,未見其止也。」

顏回所體現的價值,就在於在最壞的客觀條件下,體現最充實、光輝,而且真善美從無暫停間斷,達乎極致。

修道人當如斯乎!

師尊老大人曰:

大家修道修得快樂嗎?

顏子那樣的條件,都能夠如此的快樂、自足,那你們的環境、你們的條件還有什麼讓你們不快樂的呢?

師尊老大人曰:

所謂耳順者,乃外在感官都成為自性靈糧的資源,而非障礙、非敵人。

試想伊甸園之中亞當、夏娃為什麼失去了純真喜樂?

因為意識開始作用,色聲香味觸法、眼耳鼻舌身意的啟動,人就受感官慾望所遮蔽、所左右。

梵歌云:「眾生的黑夜正是自律者清醒的時刻,而眾生清醒的時候就是內省聖者的黑夜。」這裡所講的眾生就是意識感官,而自律者、內省聖者就是玄關。

唯有守住真如,不流於滔滔慾望之人,才能到臨終都不被污染。

善用感官為自性主人增福修慧,無論是聽的或說的皆是如此。

譬如話語本是用來祝福、用來創造的,每一句話語都有它獨特的能量,從你自性流出就能改變某件事。

太初創世紀時創造的每一個步驟都是「上帝說」。

上帝說要有光,就分了晝夜。

上帝說要有水,就分了海陸。 

上帝的話能成就一切,修道人由自性說出來的話也是一樣。

能到這個境界的也只有聖人了。

師尊老大人曰:

大家把孔夫子的修道步驟聽了幾個步驟去了呢?(五個)

師尊老大人曰:

那你們還想聽最後一個嗎?(想)

其實最後一個很簡單。你們想,孔夫子前面五個都做到了,他是不是聖人了?

在這個時候他已經是聖人了,聖人的心,所以從心所欲當然不踰矩。

因為他用聖人的心來做一切事、來想一切事,自然都是聖人的成就。那為師還需要再多加解釋什麼嗎?

最重要的是,賢契們要常常的反觀自己是什麼心。

從心所欲這四個字裡最重要的字就是這個心。

你從凡夫心所欲的就是凡夫,你從盜賊心所欲的就是盜賊;

你從菩薩心所欲的就是菩薩,就是救人、就是渡世;

你從聖賢心所欲的就是聖賢、就是模範、就是標竿、就是準則。

當然一個人的心常常在變,所以大家可以從自己的欲、自己的希望去常常的反省自己是什麼樣的發心。

你們說你們清口以後希望怎樣呢?

你們用什麼心來清口?

你們有什麼樣的愿想要達成呢?

這時候大家好好想一想。

想一想今天從道成肉身一直到後面的志於學、而立、而不惑、而知天命、而耳順最後從心所欲不踰矩。 

這每一個環節都是修身、都是修心、都是要往一位佛菩薩的路上去走。

希望你們都能夠明白這些,也都能好好的發心,好嗎?(好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