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groups/480180928746210/permalink/2854816961282583/
各位同修,大家早安。感蒙天恩師德,大家有這個機會一起來學習。今年 老中交代的工作,很多我們都還沒做;劫數已經逼近,看到很多已求道、未求道的兄弟姐妹,受到劫數收殺。身為修辦道人員,心中做何感想?道大開普渡、三曹普渡,所有眾生都是應該救渡的對象;他們尚未求道,就遭受劫數。我們心中不會很難過嗎?畢竟那是我們的責任、使命,我們沒做好,以致他們遭受劫數。不能有這樣的想法|「那是該死的!」遭劫的,真的都該死嗎?未必!而且我們要了解,劫數繼續下去,有一天會輪到我們。若發生在我們或家人身上,我們是否也會如是想呢?天下眾生都是我們的兄弟姐妹,就靈性而言,我們是同一體的。眾生受劫,就像我們自己受劫一般痛苦。 上帝降道的宗旨,就是救劫救人心、世界大同。光講「救劫」就好,我們做了什麼?當我們起嗔恨、發脾氣,不知製造多少劫數。當我們起妄想、種種不該起的念頭,天地間不知又製造了什麼樣的劫數。很多眾生遭受劫數與你胡亂發脾氣真的毫無關係嗎?雖非你直接殺他,但等於你間接殺了他。我們不但沒有救人,反而還害死很多眾生。大家應該聽過「息息相關」,世間人遭劫跟我們一定有關係,只不過我們不知其中的關係,這是因為我們不明理、智慧不夠所致。大家身為白陽修辦道人員,都已經清口、修辦道很久了,要一起來想「想想過去、想想現在、想想未來。」
今天是國曆八月十二日(農曆六月卅日),明天已經七月初一(開鬼門),節氣已慢慢近秋。 老中說今年是「夬卦」,夬加三點水就是「決」,古時死刑問斬為「秋決」。今年到現在,我們在台灣受到很大天恩師的庇蔭,身在福中不知福;世上很多很淒慘的,南亞的孟加拉、印度、尼泊爾洪水泛濫,近三千萬人無家可歸;當洪水退去,傳染病不知要死幾千萬人。飛機、巴士失事,種種天災地變人禍。世間一日不知要死多少人!我們要替天關心眾生,不可得過且過的度日,難道這樣是修辦道人員生活的意義嗎?靈性在身體裡很安穩,就像大家坐在佛堂裡,被屋子門窗約束住,看不見外面,不知外面刮風下雨。當靈性離開身體時,就像流浪漢無家可歸,風雨中是很痛苦的。當我們靈性離開身體時,能保證必回無極理天嗎?很多流浪的魂歸天像流浪漢一般,他們也在氣數中很痛苦。我們在無限天恩師德的庇蔭下,都不知珍惜。只追求自己的享受,只在意是否如己意,卻不太關心自己的生死。身體只是一個工具,萬一我死了怎麼辦,我往哪裡去呢?在世如果沒有努力修,未來靈性無所歸宿。我們知道有靈性的存在,這是我們跟一般世人不同之處。
我們好好想想:「我的身體,我的眼睛,我的耳朵,我的鼻子,我的嘴。」這些等於「我」嗎?根本不是「我」,只是「我」使用的工具而已。眼睛看得見,耳朵聽得見,鼻子、嘴、身體自己看得見;看見「我的身體,我的眼睛,我的耳朵,我的鼻子,我的嘴。」的這人是誰?死人也有「身體、眼睛、耳朵、鼻子、嘴」,為何不能看、不能吃、不能動呢?欠缺了什麼呢?「我」已經不在那身軀了。靈性存在才是「我」,這時是體、用合在一起。我們住在這身(屋)裡被約束著,門窗、甚至窗簾都不肯打開,根本看不見外面,活在自己狹隘的世界裡,這是「執著」「著相」。這樣真的能活得快樂嗎?你們對「快樂」二字如何解釋?「滿足慾望」嗎?真正解釋是「本性能夠得到自在」,靈性不受氣數、形象束縛即「如來」「自由自在」。為何不快樂?因為自己的良心發出警告「為何把我關著?用固執把我蒙蔽,讓 上帝所賜的本能無法發揮?」痛苦是因為「本能」被限、「良心」被蔽而來。試想:「依良心而做會快樂嗎?」我想那是你們最快樂的時候!因為靈性、 上帝所賜的本能得到完全的發揮。
多數人覺得痛苦是因為別人的緣故,這是無明、愚痴。痛苦的另外的名字就是「無明」「愚痴」。「明」是我們的本性, 明明上帝所予的本性是本自俱足、本自光明的。「無明」就是把這光明給遮蓋住,讓它原有的光明無法發揮。是誰讓我們無明呢?是人還是環境?「你不說那句話,我就不會生氣。」「你不那樣對我,我就不會這樣。」真的如此嗎?這種觀念都是「無明」。真正的痛苦是違背自己的良心,自己的執著。誰能讓我墜落、生死輪迴?不是命運、氣數、環境,而是「我自己」。反之,誰能讓我解脫、超生了死?也是我自己的「自覺」。所謂「超生了死」是「不生不滅」,這不是指身體,而是本心。我們在待人接物處事當中,都起「生滅」心,比如:我埋怨這人、我氣這人,這心是「本心」嗎?未生氣之前有這「心」嗎?沒有,可能是別人一句話、一個行為不對,讓我們生出此心,這是「生心」,生死輪迴就開始了。生死輪迴是由於自己的執著、迷昧所產生的,本性是不生不滅的。所以我們不可怪罪世間的一切!會修道的人,世間一切不管順逆都是「增上緣」;不會修的人,每一樣都會讓你迷惑、愚痴、痛苦而致墜落。大家都清口、修辦道這麼久了,未來都有離開世間的一天!「一個人不是死後才成道,是在世就成道了。」
我們要認真想:「我現在所起的每個念頭,是種下超生了死的因嗎?或是仍種下生死輪迴的因呢?」每個念頭都是種子,我們有謹慎自己的心念嗎?我們會說「修道修心」,但這簡單嗎?我們活到現在,「心」這字了解多少、掌握多少?修道這麼久,能掌控自己的情緒嗎?別人的言語態度,就讓自己情緒起伏,這叫修道嗎?「心情」二字,心比情深。我們現在說「情」就好,我們對自己的心情都不了解、無法控制。一個人是否成熟,不是在他的學問、能力,是在他是否能掌控自己的情緒。孩子為何稱孩子?「愛哭就哭、愛笑就笑。」也可說「天真」、「幼稚」。我們是「成人」,有成「人」嗎?是否常情緒失控?不要說「成道」先講「成熟」,會掌控情緒、調整心情、調和情感,我們要從這當中理出一條路,找到自己的心。
「眼睛、耳朵、鼻子、嘴、身體」有視覺、聽覺、嗅覺、味覺、觸覺,是否有「感」?聽到「梅子很酸」是否會流口水?雖然還沒吃到,但神經已經開始起作用,科學稱之「神經鏈」。為何變成「習慣」?因為所見讓你感覺舒服,這「神經鏈」會讓你的視覺神經越來越粗,沒看會受不了,久而久之變成習慣。聽覺、嗅覺、味覺、觸覺,也是如此。我們要改變習慣,要讓這不好的「神經鏈」慢慢萎縮,產生好的「神經鏈」。比方現在很多人喜歡看黃色書籍,這會影響情緒與行為,非常不好!要如何改掉這壞習慣?一定要讓眼睛看一些能讓心清淨的,比方:經典、有益身心的東西。往這方面多加強,再產生好的「神經鏈」讓它逐漸變粗;相對的,不好那邊就會慢慢萎縮。一個人要改不好習慣性,需要藉由視聽言動、待人接物處事,不斷的用心、不斷自我教育;讓我們從視覺、聽覺、嗅覺、味覺、觸覺的「神經鏈」中,都建立能與本性接通,所以不要阻礙本性,要把佛性發揮。
從出生到現在,我們有很多習慣性,現在開始要一一過濾。若今生不好好修,這些會變成「業識」帶到來世繼續痛苦。所以我們要藉著在做人當中,一直來了解自己。我們往往認為我對別人很了解,其實憑良心講,我們對自己了解多少?父母、朋友感情再好,也不可能廿四小時一起;從出生到現在,我們都沒有離開自己,但我們了解自己嗎?如果了解自己,會情緒失控嗎?我們容易受到外在的環境、氣數種種影響,其實我們對自己的了解都很膚淺。一個真正了解自己的人,會管理自己的情緒;這與學問、能力、地位、壽命長短無關,與是否修道有相當大的關係。「修道修心」會讓我們越來越了解自己的心,讓我們慢慢與「本來」合而為一。
聖訓:「道場亂象起因非是失了戒律,而是修行人忘了自己是誰。」愛說是非的人就是在製造道場的亂象,愛說是非的人有盡到自己的本份嗎?現在的家庭為何會亂?也是「忘了我是誰」。先生不像先生,太太不像太太;父母不像父母,子女不像子女。家庭如此,道場也是如此!我們了解「我是誰」了嗎?修道是很實在、不是糊里糊塗的事情,修道是讓你越能夠了解自己、認識自己的。一個人如果能夠自覺,越了解自己,才能越掌握自己而做自己該做的事。當你「忘了我是誰」,會知道自己該講什麼話、做什麼事嗎?往往是「說錯話,做錯事。」我們現在都不知修道修到哪兒去了,所以要用心好好的來思考。有「糊塗鬼」沒有「糊塗佛」,要做佛記得這兩個字|認真。(認識真心、認識真人。)
生死輪迴的心念真嗎?因緣所生法而生的心真嗎?都是假的,但我們以為真。假是借來的,本身沒有實體,藉因緣而產生;當因緣消失,就不存在了,像身體是四大「假」合。大多數人都執著在「因緣所生法」,「因緣」是生滅的,金剛經講: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」藉因緣所生的一切,讓人從「假」去體會「真」的存在。「因緣」能生,就是因為裡面有一點「真」;「真」無形,「因緣」所生則有形。藉有形體會無形,藉因緣來體會真理,這叫「修道」。「真」有實體,無須藉著「因緣」來生滅。「真理」不管你是否相信、了解,它依然存在。古人留下「認真」裡面有很大的啟示,要「借假修真」。現在有些塑膠顆粒仿鑽石仿得很像,除非內行人才能辨識。在一堆假的當中,能夠找出真的,這是「認真」。我們修道有認真嗎?往往顛倒錯亂,認假為真,才會脾氣毛病、是是非非一大堆。「認真」是找到實體的人,希望大家修道認真一點! 師尊老大人曰:「用心生活即修行。」以後要認真生活,「認真生活就是修道」。生活中如果不能認真,也是隨波逐流,生死輪迴無了時。大家有此因緣得道,要好好把握。
「道」是真的:
很多前輩者都成道回去,印證「道」是真的。「成道」與否,不是你做多少事。做事是「緣」,做事的心是「因」;「果報」不是由「緣」來,是由「因」而來。「道果」不是由所做的事來產生,而是由做事的心來產生的。我們是只注意自己在做什麼事,還是注意自己起什麼心念?比方今天來開班,會有畢班的時候,「緣生緣滅」。在開班當中是否注意自己的心念?不是聽了多少道理,而是用何心來參班?如果是「不生不滅」的心,那就種下「不生不滅」的因,會得「不生不滅」的果。如果是「假」的,應付的、不實的,那就會得到「虛」果。「做好事」一定是真心嗎?「成道」與否,不是你做的事對或錯,而是你的心真或假。「道」不在外面,在自己的心裡。
「心」無形無象,要看清楚自己的心很困難。今天藉一切人事物境、這份仙佛聖訓來明心。句讀是否明白、是否聽清楚是其次,重點是要在這當中看清楚自己的心。一次大徹大悟不可能,但要一步步踏入;像宋朝理學家所說:「至於用力之久,而一旦豁然貫通焉。」要一直體會去看清楚自己的心。我們要學習用心思考、用心想,藉仙佛之語來回想自己、看清楚自己這才重要。
院長大人曰:儒家弟子中,不學禮則無以立;而佛家弟子中,不受戒者,不能入教參禪。可見禮、戒律也就是修道人的規範,乃是一位修道人入道所首要必須了解、必須遵守的。
論語中孔子說:「如果不懂禮,在待人處事接物,我們都不會。」話不會講,言語行為不會做。進佛門要皈依受戒,否則不能參禪打座、修身養性,六度萬行法中有「持戒波羅蜜」,三學「戒定慧」戒排第一。一個修道人修得是否正確,像畫直線要有尺、畫圓要有規,有規範才不會偏差錯誤。「入道所首要」代表這是最重要的,所以修道要從這裡入手。為何修到現在還糊里糊塗?甚至還會反問自己:「我有在修道嗎?我知道怎樣叫修道嗎?」這代表我們連入手、入門都還沒有,所做的是白費的。
院長大人曰:律典中有一句話說「初受戒者,位同大覺。」由這句話,可以了解你一發心願意去遵守這個戒,那麼就代表你已經有了和佛菩薩同樣地位、同等條件就都俱備了,這是非常神
聖莊嚴的事。你能夠用佛菩薩的標準來要求自己,最終必定能和佛菩薩同等成就。
佛教「經律論」的「律典」中講到,初受戒的修行人,他和佛菩薩同樣地位。「發心願意遵守戒律」的這個心非常非常重要。道中不是沒有戒律,為何修辦道人員沒有進步?因為我們沒有「守戒」的心。現在台灣交通為何那麼亂?沒有「守規矩」的心。有人闖紅燈被警察攔下,警察問:「你沒看到紅燈嗎?」「有啊!」「那為何闖紅燈?」「因為我沒看到你啊!」我們也是如此,前輩者在才規規矩矩嗎?到佛堂才規規矩矩嗎?真正守規矩的人,不管到哪裡都是一樣的。「守戒」的心非常重要,我們要把這顆心找回來;若無,要「立志」「立愿」願意守規戒。一個人會亂就是因為「忘了我是誰」!諸佛菩薩開始修行時跟我們一樣,由「守戒」入手。比方講「口戒」,嘴巴最會製造罪過,相對的嘴巴最會製造功德「口德」。有「戒」之心,對世道人心沒有幫助的絕對不講,這樣就會謹慎,不敢隨便講話。「守戒」者會說人是非嗎?
院長大人曰:大家在這個發心的一開始,相信願意清口做一位白陽的入門弟子,你已經在未來白陽佛、白陽菩薩的名冊上,有了這莊嚴的資格。所以你如何看待自己、要求自己,就十分重要。
在我們立清口愿時,雖然是立佛菩薩的愿,但仍以凡夫俗子心做事,沒有真正要求自己,這就是疏忽「守戒」之心。不了解我是修道人,我該說什麼、我該做什麼,這樣的話,修幾百世也不可能成道。
院長大人曰:相信大家現在都是滿心的誠意,願意持戒、願意守佛規,但是戒律佛規並不是一個有形的東西,能讓你帶在身上、套在頭上的,它是無形無相的,是有萬千的變化的。甚至對
每一個人來說,它都有不同的功用與不同的考驗,所以除非你們能更深刻的去認識它內
在的含意,不然恐怕有一天你想抓也抓不住,想握也握不牢。
戒律與佛規是千變萬化的,所以我們要了解戒律與佛規真實的意義,以及「守戒」的內涵。後學相信沒有一個人是故意做錯的,但做錯的人往往不知道自己是錯的,為什麼?問題出在哪裡?這就是我們要認識自己的所在。
一、何謂守戒?何謂破戒?戒這個字不離本份本位
過去我們對於守戒沒有正確的認識,「戒」都是拿去要求別人,沒有要求自己。你們有拿佛規來要求自己嗎?要別人謹言慎行,自己卻胡說八道。這樣修道哪能成?
院長大人曰:何謂守戒?何謂破戒?戒這個字不離本份本位|每個人都有他不同的位,所以對這個人來講是犯戒的事,對那個人就不一定算犯戒。
所以你不可以拿自己來要求別人,不可以拿甲來要求乙。「戒」是不離開本位和本份的。現在我們對「戒」的定義要認清。用自己的意識認為是規矩去要求人,讓人無法明理而退縮,這樣對嗎? 院長大人用這些為例,解釋讓我們大家了解。
院長大人曰:一位出家人卻耽戀親情算犯戒,但對一位在家眾而言,卻是忽視親情屬於犯戒。
身為後學自專自主裁決進退,是犯了身為後學者的戒;而若身為前導者,卻不裁決事務、
不指示方針,優柔寡斷而使群後無所適從,則是犯了領導者的戒。
身為閨女而與男人親近,是犯了閨女的戒;然而一旦成為妻子,猶與丈夫疏遠的則是犯
了妻子的戒。
身為男子,不能志在四方,而枯守安逸,是犯了身為男子的戒,但若他已荷擔起一個家
主的責任。父母妻兒賴為依靠,而尚且遠遊廣交,不顧家庭為重,這則是犯了一個家主
的戒。
身為講員教授者,不能言行合一、以身作則,這是犯了教授者的戒;而身為受教者,若
因為教授者的失格犯戒而不肯受教,因人廢言,這則是犯了身為受教者的戒。
所以我們不能以出家人的規矩來要求自己,這是錯誤的;過去認為這樣是「犧牲奉獻」,現在要改。身為前輩(壇主),後學請示時,不會教育引導,就是犯戒。現在世間情慾泛濫,造成家庭問題、社會問題、道德問題,這會害靈性墜落,我們不可以這樣。不同「位」就不同「本份」,我們不可一概而論。未婚男子只固守在家庭,貪戀享受安逸生活。已婚男子是一家之主,則要為家庭設想;若藉種種名義交際應酬、旅行,輕重不分就是犯戒。我們都把道理講得很好聽,但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一致?道中講師、壇主人才犯此戒最多!都是教別人,但自己沒做。很多講師負責講課沒有實務,沒有渡人、不會渡人,這樣如何成全人?講師有真正渡人、成全人的過程,用心體會過,所講的有「切身經驗」。「因人廢言」以前我們都很會批評人,覺得這人只說不做,不值得我尊重,這樣身為接受引導者本身也是犯戒。他沒守規矩是他的事,我們沒守規矩是我們的事。不要忘了,我們也在修道。
院長大人曰:法苑珠林曰:「蓋大聖度人,功唯在戒。」每個人都要依照他的本位,來做上天給他的課程,認清自己的本位,在位成位,依戒成道,這就是聖人唯一要人去走的路徑,也是
聖人唯一能帶領人回天的途徑。
佛家有本書「法苑珠林」提到的這句話很重要,我們都覺得人很難渡,原因出在哪裡?過去聖人能夠渡人,因為他本身持戒非常嚴謹。渡人不是靠很會講道理、地位很高、知識飽學,要靠品格好才能渡人。品格好來自戒律精嚴,講該講的話,絕不講不該講的話;做該做的事,不敢做不該做的事。有修養的人,看我們的談吐、言行,怎敢跟著我們修行?可能會想「你自己都不會修,還要帶我修什麼道?」我們一定要學會怎麼修道!修道的入門就是從「守戒」開始。戒律精嚴就能感化眾生、救渡眾生,老前人親身去渡多少人?但為何這麼多人甘願跟隨老前人修辦道?祂的戒律守得非常好。所以不是人難渡,是我們自己不足。過去農業社會,很多人沒有讀書、單純忠厚,現在水準較高,知識大開,很多人都很注重心靈的生活、精神食糧,我們若是沒有實修實煉,有什麼可以給人呢?
我們要成道、要救渡眾生回無極理天,這是要「守戒」這樣做而已。為什麼前面 院長大人說「千變萬化」?因為每分每秒,你的「位」都在改變,「本份」也隨著改變,但我們卻不會隨著變。這「位」不是死的,是會變化的。面對父母,你是子女的位,子女的本份是什麼?這就是上天給你的課程了。不管父母好壞,在子女的位,面對父母時該怎麼做?當面對子女時,身份轉變為「父母」,這時你的功課是什麼?面對兄弟、朋友、親戚,前輩、後學,「位」一直變化,「本份」不同,能夠馬上隨機調整嗎?因為固執,所以一直在犯戒,但卻認為自己這樣就是在修辦道。比方講你是壇主,今天開班,你被派去洗廁所;這時看到你的後學也來服務,叫他來幫忙洗,自己跑去泡茶,這就是犯戒。站在高層,越容易犯戒;修道越久,越容易犯戒。所以要認清自己的位,該做什麼事。當你這壇主被派去洗廁所,就該盡心盡力把廁所洗乾淨。在座有講師、壇主,平常負責講道理給人聽,今天則是坐在這裡為「受教者」的位,如何「在位成位」在這裡成就?要守該守之戒。不可以想聽就聽,不想聽就出去喝咖啡。把本位、本份守好,才能成就我們的道(後學之道、前輩之道),才能帶人成道回去。修辦道就是要這樣,這是唯一的路,沒有捷徑。
自己不遵守規矩,自己不能成就;還帶著人不遵守規矩,那就更淒慘、罪過越重了。我們會做錯,往往是「就事論事」,卻忽略當時這人是站在什麼位做這事?不在那個位而論那事,本身就不對了。什麼叫「立場」?要站在對方的位替對方想,這樣才不會錯誤。「犯戒」就造業、造罪了,不是殺人放火才算造業、造罪。我們不要以為自己功德很多,其實我們做了很多錯誤。當壇主有盡到壇主的本份嗎?面對點傳,壇主就是人才,來開班就是班員,要守戒。在本位盡本份,這就是實地,一步一步腳踏實地,這樣怎會不成道?不在位而妄想,那不切實際。「在其位謀其政」是「盡職」,「在其位不謀其政」是「失職」,「不在其位謀其政」這是「逾己」(超越本份),「不在其位不謀其政」這是「明哲」。修道修到現在,我們腦筋清楚嗎?不在其位妄加批評的有多少?這樣道場怎麼不亂?其實你本身就是「亂源」。如果每個人都「在其位謀其政」,這樣還會亂嗎?「在其位不謀其政」清口卻不做清口人員該做的事,空掛其名是「失職」,人間失職者會被「撤職查辦」,另日無極理天不會對你「撤職查辦」嗎?「失職」就是「失道」,無道還跟人說什麼道?孟子曰:「盡其心者,知其性也。知其性,則知天矣。存其心,養其性,所以事天也。」修辦道就是在本位盡本份。離開本位,不可能成道。在 上帝所賜的位上,了解 上帝的旨意,完成 上帝交代的使命,這樣一定會成道。所以我們都要回到本位來思考,過去到現在,到底錯誤在哪裡?以後如何改進?把心靜下來,這段再看一遍,把心沉澱一下。讓這些印心印深一點,不要聽了就過去,這樣「神經鏈」不起作用;把 院長大人所講的一直思考,讓這「神經鏈」變粗,就會在心靈起作用。
院長大人曰:「戒不是教條,不是寫在紙上、掛在牆上的。」
在靈性的本體叫做戒體,戒律是本性自然的行為。所以「戒」直接講就是「本性」「自性戒」。「戒」不要往外看,所有戒律不是在形式表面的,而是要讓人恢復本性。「戒律」就是率性而行、自然而然的行為。
二、戒就是你在本位上、本份上,該遵守的規範、該盡到的責任。
院長大人曰:道場最大的恩典就來自於戒,因為你知道該守什麼戒,所以你能成就什麼位。但道場最大的問題,也往往產生在戒,因為人總是喜歡用戒來規範別人,拿戒律佛規來壓別人。
一旦道場中總是在討論誰對誰錯、怎樣做才對、怎樣做是錯的這些問題時,道還在嗎?
道情還留得住嗎?
道場中最大的天恩師德就是「戒」,不是萬事順心、車禍不會死。當我們在論斷誰對誰不對時,本身還有道嗎?聖經裡面有個大家都知道的故事(新約‧約翰福音 第八章),文士和法利賽人,帶著一個行淫時被拿的婦人來,叫她站在當中。就對耶穌說:「夫子!這婦人是正行淫之時被拿的。摩西在律法上吩咐我們,把這樣的婦人用石頭打死;你說該把她怎麼樣呢? 」他們說這話,乃試探耶穌,要得著告他的把柄。耶穌彎著腰用指頭在地上畫字,他們還是不住的問他。耶穌就直起腰來,對他們說: 「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,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。」於是又彎著腰用指頭在地上畫字。他們聽見這話,就從老到少一個一個的都出去了;只剩下耶穌一人,還有那婦人仍然站在當中。耶穌就直起腰來,對她說:「婦人!那些人在那裏呢?沒有人定你的罪嗎?」她說:「主啊!沒有。」耶穌說:「我也不定你的罪,去吧!從此不要再犯罪了。」
如果你覺得你有道(上帝有賜給你批評人的權柄),你就可資格糾正人。像閻羅王有祂的道(上帝予「審判的權柄」),所以祂可以審判人;甚至祂若不審判,是有罪的。 上帝有賜我們審判的權柄嗎?沒有!但我們都在審判人,像說人對錯就是審判。知道別人錯誤,但不知道自己的錯誤(竊 上帝的權柄)比別人嚴重;這樣我們不僅「無道」,而且「敗道」。所以 院長大人這段話,大家要好好用心思考。大家多半有犯到的比較多!當論人對錯時,還有道情嗎?沒有道情會有道務嗎?「道務」是「道氣的運行」,「道氣」由「道情」而來,「道情」由彼此包容、信任,形成和諧的氣氛而來。我們的道場有「道情」嗎?先由壇主人才來建立道情,不要論東論西論對錯。評論前先想「我哪裡對?」「我有站在自己的位盡自己的道嗎?」我當壇主說人才、道親如何如何,那我有盡壇主之道嗎?如果本身沒做好無道無德,而去說他人,那豈不慚愧?道情要如何建立?道親不對,我會站在己位懺悔,我要如何改變自己,使我站在這位上,能慢慢盡到壇主之道、累積壇主之德來感化人。不是說東說西,就可以處理道務事,那是製造問題,哪能處理問題?道場不是一兩日,論東論西道場問題有解決嗎?這種心態、作法,根本是錯誤的。
一定要回到我們的本位來想「本份該怎麼做?」比方現在做父母的,都嫌孩子不好教。當父母的有在本位上盡父母的本份嗎?如果父母都不盡本份只是要求,那這個家庭有寧日嗎? 院長大人說:「在位成位,依戒成道。」這很重要!當子女說不該說的話時,父母是否接著說不該說的話「你大還是我大」?自己錯誤都沒有反省檢討,這樣父子的感情就破壞了。若是能把自己的本份守好,盡父母之道,為人父母的愛心、慈悲不可失,人都有良心、佛性,一次兩次三次,會看見孩子變好了!會反省就會「守戒」,這是最大的恩典。會「守戒」,家庭一定很快樂;如果不會「守戒」守本份,家庭一定亂糟糟。
院長大人曰:道場唯一能夠讓大家的心真的在一起的,就是怎樣引人入道,就是我怎樣示現道。如果大家都向別人要求,那麼你眼中看到的都是對方如何的犯規犯戒,而你的心也失去了道、
失去了戒。
這些話很簡單,但很實在。守戒的人當看到別人犯戒時,會想「在我的位該怎麼做,才能將道的尊貴、莊嚴顯露出來?」讓自己能固守不違道。如果不會這樣想,那就是沒在修只是掛名而已。我們的眼睛很容易去看別人的錯誤,耳朵很容易去聽別人的錯誤;卻不會去看到自己的錯誤、聽到自己的錯誤。
院長大人曰:古德云:「師雖凡夫能說聖法,如食母乳勿嫌面醜,如採樹果勿嫌枝曲,夙根難測不可自棄,障無實性不應自暴。」這句話就是告誡修行人:一切萬緣中都有真理的示現,
一切人都是我可以學習的老師,一切關係中的互動都是在啟發我的智慧。
大家學道到現在,我們會學道嗎?很多壇主都想:「如果我跟隨到有道的點傳,我一定會成道。」世間的萬事萬物萬象,哪一樣不是 上帝的造化?既是 上帝的造化,沒有 上帝的旨意在其中嗎?你所遇到的一切境遇、所見一切現象,其實都是 上帝要用來教你的。你有學會嗎?我們會從中體會 上帝的意思嗎?但我們都固執是用自己的意識來看遭遇的環境,不會去體會 上帝的意思,讓本性無法流露出來,這是「迷惑」「迷昧」「造業」。什麼叫「覺悟」?會藉遭遇的一切來體會 上帝的意思、遵循 上帝的意思來做事。表面上看的逆境、不如意,就是要你「放下」來看你自己。
我們不可看人聽話,要聽老師所講是否真理;就算三歲小孩所講有理也是要聽,這是 上帝藉他們的口告訴我們的,這叫「認理實修」。現在壇主人才修道修久了,卻「認人修道」「著相修道」,某某人講的才要聽,其他人講沒效。你所遭遇的環境不管順逆、是否如意,都要會體會這是 上帝藉環境來啟示「讓我看到自己不足之處」。這樣才是學道,不是看經典就叫做學道。一切待人接物處事中都有道,會學道則處處有道。
襁褓中吃母奶的孩子會嫌媽媽醜嗎?不會!摘果時嫌枝礙手腳,但沒枝哪來的水果?我們不能從表面看覺得這人不好,他有他夙世的根基;在要與你了因緣的這段,他以這種形象出現。眼睛所見,耳朵所聽,沒有一樣是無緣無故的。無緣無故的,你感受不到,因為你沒有那種子;就像澆水,沒有種子就不會萌芽。你遭遇一個環境、聽一句話會起那樣的心念,「其中必有緣故」因為你過去曾種下一顆種子,雖然你忘了,但 上帝不會忘記;因緣成熟,一定會出來。這時你有兩個選擇,一是繼續造業造罪,一是了卻這段因果。大多數的人是「繼續造業造罪」,如此生死豈有了時?豈不辜負 上帝的苦心?修辦道到現在,有時遇到家庭不如意、身體心情不如意、種種不如意,這都是「障」。所有一切的障礙是因緣所生、沒有實性,因為有過去的因緣;「因緣」有生滅、有來去,不可能永遠在那裡。所以千萬不要因此而自暴自棄、停頓,不再修道行道,要藉這障礙讓自己提昇。
一切萬緣包括眼睛所見、耳朵所聽、身體所感受等等一切都有真理,這一定要用心不斷去體會。一切現象都有它的氣數,氣數是由真理(上帝的旨意)而來;我們要了解過去是自己所做,而非 上帝所給予的。 上帝根據你自己過去所做的因緣、氣數來呈現現在的現象。真正入道修行的人,不只站在遭遇的現象看到過去世的氣數,要能從中了解 上帝的旨意,如此修道就會正確。真理藉因緣而示現,因緣(機會)不會永遠存在。由萬緣而產生的現象、果報,不要執著在那裡;不管身處在順逆、好壞,那些因緣都會過去。你有好好把握因緣來契合真理嗎?「有」就不會辜負 上帝的恩典!
現代學道者很多都有執著「他沒比我強,不值得我學。」其實在這世上可以找到十全十美的人嗎?不可能!每個人都有他的優點與缺點,「醜醜馬也有一步踢」,只是看你如何看待,如此而已!有本書講:「世間無壞人,只是心態不一樣,如此而已。」「壞」那是你自己的認為,我們認為最壞的人也有人尊敬他,我們認為最好的人也有人討厭他。「好人、壞人」是我們自己的執著而已。除了真理以外,世間的現象沒有絕對的,只是端看你在什麼角度看待什麼事,如此而已!「角度」不能代表真理的全貌。放下固執,何等自在!「聖人無常師」孔子就有做到這一點,那些老師不是每樣都比孔子強,但只要他有優點孔子就學習。每個人都有他的優點,我們也一定有缺點不足的地方。上天既然安排這個人讓你遇到,他身上一定有值得你學習的地方。譬如夫妻,為何講「一體」?先生、太太各一半,單獨則不圓滿。其實夫妻是「絕配」,兩人合作就是最圓滿的,所謂「君子之道,造端乎夫婦。」但為何現在家庭都不圓滿?都挑剔對方的缺點。不是「造化弄人」,夫妻很少兩個都急性子,常是一個急性子、一個慢郎中,找到平衡點「中和」就好相處了。平衡點就是「道」就是我們要修的地方。每個人歷劫以來有他修持的部分,這就值得我們學習。
一切關係會產生互動,互動中有時意見不同、做法不同,這都在所難免。意見不同產生溝通不良、甚至衝突、人際關係的隔閡破壞,不是學習經驗而已,其實是要啟發智慧。我們的問題出在哪裡?在彼此互動中,往往太執著自己的想法、看法、做法,不尊重對方的想法、看法、做法,造成彼此間的不和諧。互動中最忌諱的是「固執己見」,「克己復禮」暫時放下自己的看法,接納他人的意見來做思考。「格物致知」心中的執著放下時,良知出現會有更正確的看法,智慧就出現了。互動中看到自己的執著與不足,學習互補互助。沒有互動無法看到自己的不足,沒有渡人一定不會修道,會把自己看做修得很圓滿、脾氣修得很好了。渡人幾次沒成可能就發脾氣了,脾氣好在哪裡?互動中才能看清自己,而後才能調整自己;不斷改變自己當中,智慧才慢慢提昇。
院長大人曰:在任何一種關係、任何一段關係中,我要常常提醒自己,我能從中學習什麼、我能從中付出什麼、我能從中改變什麼?而不問對方有沒有資格讓我學習,不問對方有沒有資格
讓我付出,不問對方有沒有資格讓我改變,從我入手,這才是自性戒。
不管遇到什麼環境,一定要提醒自己,「我應該學什麼?」我有學到忍辱、包容、慈悲、喜捨、安定嗎?我們有俱備這方面的德性嗎?因為未俱備,所以 上帝製造這樣的環境讓我們學習。沒有這些德性,如何感化道親?但我們往往在這樣的環境學不到這些。比方講,你是急躁又沒耐心的人, 上帝就派一個溫吞又反應慢的人給你教,「明明上帝」四字學一個月,你覺得「磨心」有耐心教嗎?其實不是教他,而是從這當中學到忍耐、慈悲,這是我們要學習的。在我們遭遇的環境當中,我們學到什麼?不要一直在意「別人對我如何」,我們往往疏忽「我對別人如何」「我的付出」我講的話、我講話的口氣、我的態度、我的行為、我的存心觀念是否正確?我們都想改變別人,讓人變好;「改變」別人的第一步就是要先改變自己變好。比方講你很討厭一個人,他的口氣、態度、行為不好,你希望他改變,你這「討厭他」的心要改掉嗎?「討厭他」的心不改,只希望他改變,那是不可能的!因為你比他還壞。他是形象壞,你是心壞。所以對別人的成見、不正確的存心觀念,自己要先改。不可以「先入為主」的觀念,當你對一人不好印象時,態度會自然嗎?當你懷疑先生的時候,看到他時擺笑臉,那是真的嗎?「真」要從心調整,把過去的印象改掉;把真心拿出來,才能真正改變人、改變環境。覺得對方沒資格我尊敬、我學習,「向他一鞠躬他可能翻跟斗」,自以為功德大嗎?「自性戒」這是我的本位、本份、我應有的規範、我應該做好的,這是真正的「自覺」。
這一段很重要!不要去問別人,一定要問自己。「失位」就「失道」「失德」。聖人:「君子思不出其位。」我們要回歸本位來思考事情,要「反省」要求自己。我們要調整自己的理念,過去的存心觀念。家庭、道場都一樣,要求自己實實在在,站在自己的本位盡本份,這就是「守戒」。這樣才能學會修道「改變自己」。比方看到另一半或對方做不對的事,往往理直氣壯、得理不饒人,指責攻擊,最後關係破裂、無法處理事情。處理事情要以「道」|「要求自己」不是「要求對方」。自己的「立場」要站好,先盡自己的本份。或許對方的不對就是因為我的不對而引起的,「錢沒兩個不會響」比方夫妻怪對方外遇,或許是因為我冷淡不理睬所致。這時會生發大懺悔心,這心會挽化氣數、改變命運;如果在本位盡本份還是無法改變,「問心無愧」良心也會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