師尊老大人曰:
如果在青陽、紅陽期,修道生活與家庭生活會互相違背,這點為師千真萬確的相信;
但在白陽期,修道生活跟家庭生活會格格不入,這點為師就千真萬確的否定。
出家修與在家修,在現象上明顯的差別就是:
出家修,你只能暗中的庇蔭自己的家人;但在家修,你卻能明顯的改變自己與家人的互動,讓自己、家庭更能夠昇華、淨化。
但為何到今天,你的修道變成是你家庭的麻煩與困擾呢?也是不是值得好好去想想呢?
但在白陽期,修道生活跟家庭生活會格格不入,這點為師就千真萬確的否定。
出家修與在家修,在現象上明顯的差別就是:
出家修,你只能暗中的庇蔭自己的家人;但在家修,你卻能明顯的改變自己與家人的互動,讓自己、家庭更能夠昇華、淨化。
但為何到今天,你的修道變成是你家庭的麻煩與困擾呢?也是不是值得好好去想想呢?
師尊老大人曰:
修道是不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呢?
但為何因為自己的修道,變成整個家庭都好像不自然呢?
今天你認定自己身為一個人,你走到任何地方,有必要強調「我是人」嗎?
譬如你走到任何地方,大街小巷、工作場所或受教的地方,每碰到人你就說:「你知道我是誰嗎?我就是人類。」這樣大家會不會當作你是異類呢?
相同的,你身為一位修道人,這是很自然的一件事,沒有必要到自己家庭還擺出一副修道人的樣子,不然你的家人就會把你當作是異類。
一位父親他需要的是孝順的兒子,而不是成天說道理給他聽的兒子;
一位婆婆需要的是尊重她的媳婦,而不是處處講經給她聽的媳婦。
相同的,子女需要的是能夠關愛他們的父母親,而不是道行高深的僧人。
修道的內涵是一樣的,但就會因為你所在地角色不同,而呈現不一樣的表達方式,
你是否把它混淆了呢?
修道是不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呢?
但為何因為自己的修道,變成整個家庭都好像不自然呢?
今天你認定自己身為一個人,你走到任何地方,有必要強調「我是人」嗎?
譬如你走到任何地方,大街小巷、工作場所或受教的地方,每碰到人你就說:「你知道我是誰嗎?我就是人類。」這樣大家會不會當作你是異類呢?
相同的,你身為一位修道人,這是很自然的一件事,沒有必要到自己家庭還擺出一副修道人的樣子,不然你的家人就會把你當作是異類。
一位父親他需要的是孝順的兒子,而不是成天說道理給他聽的兒子;
一位婆婆需要的是尊重她的媳婦,而不是處處講經給她聽的媳婦。
相同的,子女需要的是能夠關愛他們的父母親,而不是道行高深的僧人。
修道的內涵是一樣的,但就會因為你所在地角色不同,而呈現不一樣的表達方式,
你是否把它混淆了呢?
師尊老大人曰:
你們都想跟自己的家人一起來齊家修道嗎?(想)但你們都少了很多程序與步驟。
第一點:家人能認同你現在所做的一切嗎?
第二點:你也能認同家人所說、所做的一切嗎?
第三點:你們真正像一家人嗎?
在此,不要求你們一定要馬上達到與自己家人齊家修道,但要求你們要真正的像一家人。
真正像一家人以後,再來談齊家修道,那還不遲;如果還不像一家人,現在就想談齊家修道,那是言之過早。
什麼叫真正像一家人呢?
就是做父親的讓兒子覺得這位父親夠格,做子女的讓父母親覺得這位子女夠格,彼此都互相尊重、信賴,彼此融合的生活在一起,這才真正的像一家人。
你不能因為道務事的藉口,放著家務事而來不做;你不能因為道務事繁忙,放著後天事業而不管,這並不是真正的犧牲奉獻,只是你想逃避現實的另外一種藉口。
為師這樣說,你們承認嗎?
你們都想跟自己的家人一起來齊家修道嗎?(想)但你們都少了很多程序與步驟。
第一點:家人能認同你現在所做的一切嗎?
第二點:你也能認同家人所說、所做的一切嗎?
第三點:你們真正像一家人嗎?
在此,不要求你們一定要馬上達到與自己家人齊家修道,但要求你們要真正的像一家人。
真正像一家人以後,再來談齊家修道,那還不遲;如果還不像一家人,現在就想談齊家修道,那是言之過早。
什麼叫真正像一家人呢?
就是做父親的讓兒子覺得這位父親夠格,做子女的讓父母親覺得這位子女夠格,彼此都互相尊重、信賴,彼此融合的生活在一起,這才真正的像一家人。
你不能因為道務事的藉口,放著家務事而來不做;你不能因為道務事繁忙,放著後天事業而不管,這並不是真正的犧牲奉獻,只是你想逃避現實的另外一種藉口。
為師這樣說,你們承認嗎?
師尊老大人曰:
你們別忘記:
你已經修道,正在適應尚未求道、修道的家人,但你的家人,也正在適應著已經求道、修道的你;你不適應他們的作為,他們就能適應你的作為嗎?
你想要讓他們接受你提出的要求,首先你也要接受他們在一定範圍內的要求,你先要學會接受。其實,家人對你自己的要求,或許真正的意味不在於你為這個家做多少事,而在於你還有多少心放在這一個家。你必須讓家人了解:其實我的心還是很懸掛、惦念著這個家。你給他們的感覺是:你不只愛道親,你也更愛家人。
修道人一般的盲點是:對道親好,對家人壞。
真的距離越近就傷害越深嗎?為師認為「因人而異」。
如果你懂得保持適當的距離,又適當的親近,會達到一定的互相尊重;
如果人與人之間毫無距離,別忘記了彼此的地雷區都很可能誤炸了對方。
你們別忘記:
你已經修道,正在適應尚未求道、修道的家人,但你的家人,也正在適應著已經求道、修道的你;你不適應他們的作為,他們就能適應你的作為嗎?
你想要讓他們接受你提出的要求,首先你也要接受他們在一定範圍內的要求,你先要學會接受。其實,家人對你自己的要求,或許真正的意味不在於你為這個家做多少事,而在於你還有多少心放在這一個家。你必須讓家人了解:其實我的心還是很懸掛、惦念著這個家。你給他們的感覺是:你不只愛道親,你也更愛家人。
修道人一般的盲點是:對道親好,對家人壞。
真的距離越近就傷害越深嗎?為師認為「因人而異」。
如果你懂得保持適當的距離,又適當的親近,會達到一定的互相尊重;
如果人與人之間毫無距離,別忘記了彼此的地雷區都很可能誤炸了對方。
師尊老大人曰:
一般來說,說話直接才像一家人,但是太過於說話直接,反倒不像一家人,而變成仇人了。外人的惡言惡語,還容易忍受,但家人的氣話、重話,卻可能是一生的痛!
有時候,對自家人,如同對外人說話時的客氣、尊重,一家人的關係會更和諧;
有時候,面對外人,如同對自家人的說話時坦率、自然,與他人的關係會更密切。
如果你想在外人與家人中相處取得平衡,你就不能不了解:
有時家人要像客人,有時外人要像家人來真誠對待。
當然,表達愛的方式有很多,如果自己家庭並不適合用較親暱的話語,又何妨用行動來表達關懷?但如果你已付出而壓抑很多,也應當勇於說出內心的感受。
別人的家庭不是最好的,自己的家庭不是最壞的,不必羨慕、不必埋怨,每個家庭都有特殊的相處模式,自己是獨一無二的自己,自己的家庭也是獨一無二的家庭,對自己的家庭有信心,遠勝過對道親說一百句道理,因為道親們會在你的家庭間見證了道。
在此勉勵你們:
最感恩的環境,不一定是舒適的環境;
最讓你印象深刻的人,不一定是最好的人。
苦裡總有甘味,有待你細細品嚐。
一般來說,說話直接才像一家人,但是太過於說話直接,反倒不像一家人,而變成仇人了。外人的惡言惡語,還容易忍受,但家人的氣話、重話,卻可能是一生的痛!
有時候,對自家人,如同對外人說話時的客氣、尊重,一家人的關係會更和諧;
有時候,面對外人,如同對自家人的說話時坦率、自然,與他人的關係會更密切。
如果你想在外人與家人中相處取得平衡,你就不能不了解:
有時家人要像客人,有時外人要像家人來真誠對待。
當然,表達愛的方式有很多,如果自己家庭並不適合用較親暱的話語,又何妨用行動來表達關懷?但如果你已付出而壓抑很多,也應當勇於說出內心的感受。
別人的家庭不是最好的,自己的家庭不是最壞的,不必羨慕、不必埋怨,每個家庭都有特殊的相處模式,自己是獨一無二的自己,自己的家庭也是獨一無二的家庭,對自己的家庭有信心,遠勝過對道親說一百句道理,因為道親們會在你的家庭間見證了道。
在此勉勵你們:
最感恩的環境,不一定是舒適的環境;
最讓你印象深刻的人,不一定是最好的人。
苦裡總有甘味,有待你細細品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