師尊老大人曰:人之欲求,莫不有兩種力量在交互作用,亦即天生需要的驅動和逃生需要的驅迫。
好比同一個海岸,一者在晴日遊覽賞玩中,投入於海岸之美,將感到一種天生得樂趣之歡喜;一種在驟雨狂風破舟中,掙扎著性命泅泳,這時又將感到迫切逃生之戀求。
事實上,世上一切情感,幾乎都由此二者混合而成,而第二種,總是生於不安全感之上,所以又較之前一種來得偏頗,也更自我中心。
一個人因為美,感到自己醜,由於醜而有美的需要,這時他的美觀總是有色的,只有當他因為對美的了解,進而淨化了自己醜的執著,這時他才知道真正美的一體。
由此可知,人之欲求舒適、欲求滿足,甚至人對愛、悅、樂等等天性的需要,莫不如此,必先自中心定靜安慮,然後始有真實與圓滿之感受。
譬如有兩人,一人富一人貧,這貧者並不懼畏富者。
富者說:「我給你一半的財產,而你該尊敬我,好否?」
貧者言:「既然各有一半,我與你平等,又何必尊敬你?」
富者言:「那我全部財產都給你,你該尊敬我。」
貧者言:「我有錢你沒錢,為何要尊敬你?」
富者又言:「那為何現在我富你貧,你卻不尊敬我呢?」
貧者又言:「我貧我自樂得之,不求於你,何須尊敬你?」
由此再來看看,一個人在天生的需要中,是否有對待的心念存在,便可以判別他有沒有自在,修道人並不是從怎樣變怎樣,也沒有因為修道而較一般人偉大,只不過是天生需要如此,既然是天生需要,就不必自命清高。
尚道者,不因逃世而棄世,非有所求而遁入,只不過是內在平安,所以使外在一切,皆順道而安在,如此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