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groups/480180928746210/permalink/1505078029589823/
院長大人曰:道中人有三不等—第一種是有求道的人。第二種則是有參與道務、參加班會,會拿毛巾、端茶水服務別人,甚至開口閉口都是道理。這是第二種人。而第三種則是真的自覺到把道的文化、道的精神,融合在身、心、性之中的人。這三種等類雖然都稱為道中人,但前兩者只是浮泛而推托不掉的道中人。今天你們要清口,就是要祈求侍立於師之門牆之中,那你們一定要成為第三種對「修辦道人員」這個名號當之無愧的人。所以你們必須要鑽研徹底,認識自己在道中究竟是要求什麼。
院長大人曰:晝夜長夢中,情識積滯、根器作用,煩惱波浪不斷,鎮住眾生靈明覺性。所以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,都受制於種種意識的模式,你常用那些錯誤的觀感,以為發動心念行為的原動力,是以雖然求得真道,卻難能證道!在道中雖知布施,然未修智慧,則雖得來世一生榮華,死後仍須酬償餘殃孽債;在道中雖知持戒,然未修智慧,則雖入初期電光禪定,此定甚易消滅復墮泥犁;在道中雖知忍辱,然未修智慧,則雖得法相端嚴清淨,卻難了脫生死無生法忍;在道中雖知精進,然未修智慧,徒勞在生滅之上作工,此力不能永續終必退轉;在道中雖知禪定,然未修智慧,雖暫離淫慾妄想貪念,仍受色身繫縛不斷生死。
故曰:「萬行無般若,終成有漏因。」為何如此?因為眾生一切思想真妄相雜、善惡各半、利害交加,此乃世智辯聰所起發之思惟模式,所以只知外相,不能從其內自我光明覺悟。人都以慾望、劣根性做為行動基礎,謀求自我利益,只知有我,不知有人,既有一個我,自性從何能顯?如此修道不見自性,因此必定落空。修道應該以追求智慧自覺為前提,而在道中所做諸多事務,則輔助增長智慧。真修行人於此重點,不可稍忘!
院長大人曰:聽到這裡,你們知道智慧和知識,到底分別在哪裡嗎?知識讓你看清現象之表徵,分別出好壞、對錯、美醜;讓你畫一條線,把兩種不同的東西分隔開來,然後你知道選擇站在其中的一邊。而智慧呢?則讓你大其心以包天下之物,仁及萬類,所以再沒有分裂。你從這當中體會到人最崇高、最深層的價值意義,所以個人能為一切人負起興亡的責任。這就是知識與智慧的差別。知識讓你有主觀的觀察與見解、識心的作用與比較,讓你知道選擇;而智慧則讓你知道因果報酬之牽連循環,使你遭遇任何事都能心平氣和,因為諸法皆空,因果不空,所以你甘願、你歡喜。佛智見空而不落於空,佛智照俗而不著於有。因相悟性,轉識為智,方才是修道人的本色。
院長大人曰:剛剛所講的,大家都了解了嗎?(了解、sí)那現在肚子餓嗎?(不餓、no)用你們的知識回答的話,答案是什麼?(餓、sí)那用你們的智慧回答的話,答案是什麼呢?(不餓、no)用智慧回答,不是叫你們說虛偽的話,不是說你覺得應該要怎麼回答,所以你這樣回答,你就當作它是智慧的回答。知識的回答是回答「餓」,智慧的回答也是一樣,但是如果以你們的知識聽到為兄說不讓你們吃飯,那你們應該會難過、會抱怨;而如果你的智慧,你也回答你的真心話,你覺得你餓,但為兄還是不讓你們吃飯,這時你能心平氣和,才叫智慧。這樣了解嗎?(了解、sí)智慧不是一種預設立場來叫自己怎麼去做,而是你遇到環境、遇到各種情況的時候,你能用你的佛心去應對,而不是人心去應對,那就對了。所以智慧一定是在有所對答之中、在環境之中,你才能慢慢的磨煉出來。如果你只是空空洞洞的單憑想像,那你的智慧就永遠沒有辦法生發。這樣大家了解嗎?(了解、sí)